讲者 沈奕斐

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筹)主任、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 她长期以来,以构建和谐家庭、促进性别平等为己任,自认是一位女权主义者。

讲者介绍:

      沈奕斐,社会学博士,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副教授,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复旦大学家庭发展研究中心(筹)主任、复旦大学社会文化人类学中心副主任,上海市婚姻家庭研究会秘书长。

     2010年度复旦大学学生心目中的十大好老师之一

      1999年,复旦大学法学院国际政治系  学士;
      2002年,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  硕士;
      2002.7—2004.9, 获香港中文大学女性学学士后文凭;
      2007.9—2009.2   哈佛大学燕京学社访问学者;
      2010年, 复旦大学社会学系  博士。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专著:《被建构的女性——当代社会性别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中国特定政策领域中的性别主流化》,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个体家庭iFamily: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个体、家庭和国家》,三联出版社,2013。
      小说:《人人都爱我丈夫》,长篇,(改编为电视剧《完美丈夫》)
      作为原来研究国际关系的沈奕斐来说,2002年被选拔为中国首届社会性别理论学习班的一员后,就迷上了社会性别理论,从而一头扎进去,到现在还觉得这一领域是如此有趣、实用而又深邃。性别平等的议题总是被误解为男女问题,实际上这一议题有关差异,有关民主,有关自由,更有关幸福。在有关性别平等的研究上,沈奕斐曾经想要通过改变社会体制,尤其是政府格局来改变性别不平等现状,在受挫后,转而关注个体、家庭和国家之间的关系,希望通过提升个体的独立意识,改变家庭认知,通过寻找幸福来找到社会和谐的力量。
      尤其是在有了两个孩子以后,沈奕斐更是清楚的看到亲密关系在个体成长中的力量,这种力量是改变个体命运,改变社会发展方向的根本动力,追求个体幸福的过程,也是社会寻找自由、平等的历程。为此,沈奕斐著书立言,接受各大媒体的采访,也积极参与社会公共事务,把自己幸福的正能量传播开来。
      沈奕斐把构建家庭和谐和促进性别平等视为己任,以一个具有文化自觉意识的女权主义者的身份来定位自己对社会的意义,通过和大家一起寻找幸福和谐来实现社会大同。

分享到: